無名烈士變有名 烈屬“探親”訴衷腸——海陽籍烈士于秉初、孫學通家屬前來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祭掃
發布時間:2023-04-05
來源:濟南戰役紀念館
分享:
近日,烈士于秉初、孫學通家屬、海陽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在濟南革命烈士陵園、尋親中心工作人員的幫助下,前來濟南革命烈士陵園烈士墓區祭奠濟南戰役犧牲的烈士。
“爸爸,你的女兒來看你了”
“爸爸,我來看你了,你的女兒來看你了...”年已77歲高齡的于翠香,不怕路途遙遠,堅持要來和父親見一面。她懷揣思念、手捧鮮花和貢品來到父親于秉初的墓前。輕輕擦去墓碑上的灰塵,凝望著父親的名字?!半m然抑制不住地想哭,但心底是高興的,我又能見到我的爸爸了?!薄案兄x黨和政府,感謝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通過DNA技術為我找到未曾見面的父親……”于翠香激動地流下了眼淚。
1947年6月,于秉初在于翠香出生5天后就離開家參軍。參軍第3天,隊伍經過家門口,于秉初飛奔回家在門口看了一眼,沒來得及和妻子說上一句話,就回到隊伍奔赴戰場。1948年,于秉初在濟南戰役中犧牲,家人一直沒有找到他的遺骸。2022年9月24日,濟南市為在濟南戰役中犧牲的49位尋親成功的無名烈士舉行立碑儀式,于秉初就是其中一位烈士。
“你守國 我守家”
海陽籍烈士孫學通和愛人張淑卿的故事,感動了萬千群眾。“你守國,我守家”的誓言,兩人用了一生去堅守。“四叔,俺爸爸找你找了一輩子,他臨走前,還在記掛著這件事,俺四娘她更難,今年95歲了,等了您一輩子,一直不相信您犧牲了。”說這話的是孫學通烈士的侄子孫樂榮老人,今天本該是他四娘張淑卿老人來祭拜,但老太太年紀很大,家人擔心太過激動,被勸住了。
1947年農歷六月初五,18歲的孫學通新婚剛九個月,就去參了軍。而這一走就再也沒回來。而他的新婚妻子張淑卿,一等就是75年。參軍后,孫學通烈士曾給家里來過兩封信,他在信里告訴她,自己在九縱供給部警衛連,他們馬上就要解放濟南了。她看到信很激動,按照信上的地址趕緊回了一封,可是這封信卻石沉大海,再也沒有了回音,直到他犧牲。
孫樂榮介紹,這些年,除了孫樂榮的父親外,他和他的孩子,歷經三代人,都在積極尋找孫學通烈士的遺骸。“長清、天橋、市中,濟南大大小小的陵園都找過了,但之前一直沒有找到。”直到在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的幫助下,通過DNA技術,終于找到遺骸。
“走遍千山萬水,也要找到你”
七十五年前,濟南戰役吹響解放號角,千年古城浴火重生。犧牲烈士就地掩埋,近八百無名烈士長眠泉城大地。英雄功勛歷史銘記,烈士英名山河永存。在黨和政府、社會各界的不懈努力下,在退役軍人事務部、省退役軍人事務廳精心指導下,在市公安局刑警支隊大力支持下,濟南市率先運用新型DNA技術為無名烈士尋親,成立烈士尋親中心,組建尋親工作專班,已先后6次出征,為57位無名烈士找到家人, 其中有6位為海陽籍,他們分別是于在肖、于秉初、于德海、于忠奎、翟海清和孫學通。
海陽退役軍人事務局的工作人員在前幾天接到于翠香老人想要來濟南祭奠父親的電話后,便立即行動起來,安排車輛護送老人,并特意為沒有后人的烈士帶來了鮮花,代為祭掃。
濟南市退役軍人事務局工作人員表示,烈士親屬不遠千里來到濟南,我們定會大力配合,為烈屬做好服務工作,讓烈士英魂得償所愿,讓烈士親屬得到安慰,讓英烈精神萬古流芳。同時,清明將至,我們全體工作人員將同心協力、奮楫篤行,為祭掃活動保駕護航,讓紅色教育生生不息,續寫清明祭英雄的時代贊歌,匯聚奮進新征程的強大力量。